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工件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铅﹑不锈钢等耐电解液腐蚀的导电材料作为阴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两者相距一定距离浸入电解液(一般以硫酸﹑磷酸为基本成分)中,在一定温度﹑电压和电流密度(一般低于1安/厘米2 )下,通电一定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到几分),不锈钢电解抛光管工件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便首先溶解,而逐渐变成平滑光亮的表面。
电解抛光的特点:
(1)极大提高表面耐蚀性。由于不锈钢电解抛光对元素的选择性溶出,使得表面生成一层致密坚固的富铬固体透明膜,并形成等电式表面,从而消除和减轻微电池腐蚀。
(2)电解抛光后的微观表面比机械抛光的更平滑,反光率更高。这使得设备不粘壁、不挂料、易清洗,工件表面约减少1丝左右,达到GMP和FDA规范要求。
(3)电解抛光不受工件尺寸和形状的限制。对不宜进行机械抛光的工件可实施抛光,例如细长管内壁、弯头、螺栓、螺母和容器内外壁。